香港里的重庆味,陈登群在香港闯出了一片天地

陈登群,52岁,重庆大足人。1986年到香港发展,后来经营起一家名为“四姐川菜”的私房菜馆,广受香港政要、商界精英、明星大腕和众多食客的追捧。
“四姐川菜”私房菜馆隐匿于香港最繁华的湾仔告士打道,就在一栋被其他建筑包围的大楼里。要找到这家私房菜馆,只能靠熟人推荐、到当地美食博客上寻踪或从宾馆的门童处打探。但生意依旧火爆,想要在这里预订桌位,至少要提前半个月。

来这里的食客无论是金发碧眼,还是皮肤黝黑,都埋头在火红的辣椒中,享受舌尖到味蕾的极致体验。

餐厅掌门人陈登群,号称“四姐”。她总是穿着最普通的家常服装,笑呵呵地穿梭于一张张餐台之间,“想吃啥子只管说,四姐给你做!”她常常这样对食客们说。

麻辣,是川菜的灵魂,红通通的油辣子海椒一下肚,全身毛孔舒张,顿感汗流浃背;麻辣,也像是与重庆女人打交道,一根肠子通到底,感到浑身舒畅。
“四姐川菜”餐馆由公寓改成的私房菜馆只能摆下十多张餐台,多是大型的家庭式圆桌,餐具是大而厚实的青花瓷盘,菜的分量十足。

在这个飘着花椒和油辣子海椒香味的餐厅里,有说粤语、韩语、日语、英语、德语的都有。他们中不乏来自摩根斯坦利、摩根大通以及瑞银的金融界才俊,也有商界的传奇,这里更是明星大腕的聚集地:梁朝伟、刘嘉玲、杨千嬅、丁子高、周慧敏、倪震等明星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,都是冲着这里正宗的重庆麻辣滋味而来。

经四姐改良后的水煮鱼用的是少刺的桂花鱼或龙利鱼,飘荡在撒满干辣椒和干花椒的红汤中。打底的是豆芽和重庆运来的红薯粉,红薯粉很有嚼头,将附在上面的汤汁一起吸进嘴里,十分美味。

凉面是重庆直送的水叶子面,口感弹牙而带韧性;面身毫不吝惜地撒上炒香的花椒、花生碎、白芝麻、油辣子海椒、芽菜和碧绿的葱花,麻、辣、酸、咸、甜等各种滋味,在大厨的弹手挥撒间保持着美妙的平衡。

1986年,陈登群在定居香港的大姐和三姐的邀请下,她辞去重庆烟草公司的稳定工作,去了香港发展。在香港,她洗过盘子,做过进出口贸易,去过台湾人开的公司,还为政府的福利机构工作过。后来,她结婚生下一儿一女后,家境殷实的婆家硬是让她辞职在家带孩子,她深感失落。

1997年,香港回归祖国。到香港发展的内地人逐渐多了起来,当了几年家庭主妇的陈登群萌生了开个重庆小面馆的想法,也可借此多认识几个老乡。于是,她托重庆老家的亲戚将花椒、海椒等调料寄到香港,在湾仔道134号租了间30多平方米的门面,摆了4张餐台,面馆便开了起来。

这家起名“Q唛川面”的面馆主营重庆小面、酸辣粉,还卖些夫妻肺片、蒜泥白肉等凉菜,很快在香港红火起来,不少香港政要、商界精英、以及明星都慕名而来。

在众多名人中,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星驰。“星爷每次来,都戴着鸭舌帽和口罩,帽檐压得很低。”在她的记忆中,周星驰喜欢坐在进门第一张餐桌背向大街的位置,他不带经纪人,自己填写点菜纸,每次都点一碗小面、一盘夫妻肺片和一盘凉拌青瓜,吃完后微笑着向她道别。

后来认识了力主她开餐馆的日本人饭田。这位五十多岁的日本人在成都留过学,总是用四川话跟她交谈,每次都不遗余力地表达对回锅肉、麻婆豆腐和干煸四季豆的喜爱。一到周日,四姐忙完面馆的活后,下厨为他做这三道菜。饭田边吃边赞不绝口,建议她开个餐馆。
于是,2002年,四姐在骆克道一栋公寓楼里租了一套公寓,改装成有八张餐台的私房菜馆,经营回锅肉、水煮鱼、凉面等她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,没有店名、没有店招,接待的多是老顾客。

餐馆经营的是川菜,顾客们都管她叫“四姐”,后来餐馆因房租到期搬迁到现在的位置,她便用“四姐川菜”作了店里的招牌。
四姐坦言自己开餐馆的初衷是想多认识些重庆老乡,谁知开业以来,俄罗斯、瑞士、阿尔巴尼亚、越南、南非等来自全球很多国家的客人都到过这个餐厅,其中不少人成了她的朋友。因为四姐不会英语,一些不懂国语的外国客人来吃饭,还会专门带上翻译。

四姐总是记着每位客人的口味,用心做好每一道菜。即使不是菜单上的菜品,顾客只要提出需求,她便想方设法地去做。正是靠着这份用心,四姐和顾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
2003年,SARS(非典)疫情在香港爆发,2008年,香港金融海啸影响实体经济,有不少餐馆倒闭。都是一帮老顾客天天带着朋友来关照四姐的餐厅。
2008年四姐遭遇了一次“经济危机”。当时,她想通过银行按揭贷款,在餐厅附近买套总价200万港元的小房子。谁知在付了20万港元定金后,被银行告知不能为她办理按揭。如果四姐不能在一个月内付清房款,20万港元定金便要打水漂。四姐东拼西凑凑足了80万港元,还有100万港元的缺口,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,家里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流动资金,情急之下,她想到了客人小季。

小季是餐厅的常客,跟四姐相识已经好几年,平时他总是告诉四姐,遇到困难就去找他,四姐只当句玩笑话。这次,四姐硬着头皮给小季打了电话,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说想借100万港元,没想到小季竟爽快地答应了。

去小季办公的地方取支票的那一天才知道,原来小季是香港一家著名国际金融服务公司的明星分析师。小季婉拒了四姐写借条的要求,四姐就用手机拍下了支票作为纪念。半年后,四姐按期归还了借款,这张面额为100万港元的支票照片,至今还保存在她手机中。

后来,“四姐川菜”越来越声名远扬,预订桌位得提前半个月,不少老顾客都埋怨临时来了吃不到四姐做的麻辣川菜。于是,四姐又到铜锣湾开了家分店,生意一直很好,订桌位仍然很难。有朋友劝四姐在餐费上加价,她不肯,理由也简单:“客人这样帮衬我,做川菜又用不到生猛海鲜,价钱不能加!”这也是为什么顾客常去她家餐馆的原因了,都说“商人”重利轻别离,做生意不仅要有精明的头脑,还要懂得人情世故,更重要的,是善良!